设为首页添加收藏

微信
扫码关注官方微信
电话:18505051824

您的位置:主页 > 新闻动态 > 行业新闻 >
新闻动态
红木知识
行业新闻
行业新闻

天价炒作引发“地价”回归 红木家具仍需多重监管

发布日期:2020-10-26 来源: 桢楠红木家具


  新华社信息南宁电(记者何丰伦)从珍爱到珍藏,从珍藏到投资,从投资到投机,从投机到炒作,从炒作到破灭……短短几年时间,“天价”的红木家具跌落到如今的“地价”水平,经济和社会学家认为,红木家具发展仍需多重监管。

  ——边境、展会、家具场:价格缩水九成

  2007年,在广西南宁举行的第四届中国-东盟博览会上,曾经有一套标注为“名著千秋”的10件套红木家具,包括5把椅子和5张茶几,标价高达8000万元。然而,2008年同样的中国-东盟博览会现场,越南红木8件套不过标价48万元、老挝黄花梨茶盘标价1400元、柬埔寨红木躺椅标价仅3000元。

  近日,记者在广西凭祥、东兴等边境口岸和南宁、柳州、桂林等家装展会、家具场采访时,绝大部分红木家具销售商认为,红木家具的价格在短短3年时间里缩水了九成。

  凭祥红木家具销售商黄翔告诉记者,2006年至2007年是价格疯涨的一年,2005年黄花梨、紫檀木的价格不过10万元至20万元一吨,2007年8月,黄花梨就达到每吨250万元至270万元,紫檀超过每吨70万元至80万元,那几年,红木家具行当产生了一个接一个一夜暴富的神话。

  黄翔说:“比起巅峰时期的价格,现在的价格仅是二分之一至十分之一。小叶紫檀价格如今不过每吨10万元左右,而最高时期的价格高达每吨100万元。”

  ——概念炒作:泡沫破灭市场难有信心

  在接受采访过程中,超过一半以上的红木家具经销商认为,红木家具价格“蹦极”与金融危机无关,但与炒作概念破灭有直接关系。

  在福建、广东、北京等地拥有多家红木家具销售场的商人兰褚日说:“稀缺、绝迹、保存年代长、增值速度快,这是红木炒作的‘概念’,囤积居奇、买空卖空、拉高出货……这些在股票市场中的手法,在红木炒作中屡屡上演。但概念的破灭却导致市场缺乏信心。”

  2007年10月,中国文物学会修复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、材质研究专家周默公布了自己对印度紫檀的考察报告,明确表示印度紫檀并非已经绝世的珍品,而是炒家炒作的流言,而红木家具各式各样的欺诈手段难辨真伪。

  兰褚日说:“谁都知道,家具市场的利润也就是在5%至10%,投资收藏的增值速度也不应高于这个利润。炒作概念的时候一夜暴富,泡沫破灭的时候就很难重燃市场信心。”

  ——行业监管+理性消费=价值回归

  众多业内人士认为,红木家具市场要走向良性化,必须在完善行业监管的同时,强调理性消费,使家具的真正价值逐年显现出来。

  2008年9月1日,红木家具的新标准《中国深色名贵硬木家具标准》出台,规定销售的红木家具必须标明产品名、木材、辅料、木材产地、质量等级、涂料、规格等。这被一些炒家认为是“规范红木标准、实现市场洗牌”的重要措施。

  然而,黄翔却用“硬木”不等于“红木”、“规范”不等于“执行”来概括这一标准。他说:“现在市场上没有多少家企业和经销商认真履行,辅料、产地、规格,企业和经销商无论怎么改,都很容易蒙蔽消费者。”

  业内人士呼吁,应该采取工商、海关、税务等部门联手的方式,尽快填补以红木家具为典型的家具市场监管真空。一方面要求行业协会尽快出台家具产品规范细则,如成套家具同一材质用料必须达到一定比例,才能冠以相关名称,应细化市场流行的名称;另一方面海关、检疫和税务部门要加大对此类暴利产品的征税监管力度,通过建立跨国的原产地认证机制,最大限度地实现“终端倒追”制度。

  红木家具


分享到

新浪微博

分享到

朋友圈

分享到

QQ空间